(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。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。)
中国政府投入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决策,令世界各国眼馋。人们纷纷猜测,这场“及时雨”将使中国躲过这轮全球性经济萎缩之灾。有专家评估,4万亿将拉动GDP至少一个百分点,足以使明年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8%左右。
这项措施的突出特点是既快又狠。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落实这一决策“出手要快、出拳要重、措施要准、工作要实”,并要求今年追加的1000亿元中央投入,必须在40天内落实到位。于是,在京城、在各省会和直辖市,一场快速切割4万亿元大蛋糕的争夺战全面打响。各级官员一齐拥向国家发改委,把其所在地北京三里河附近大小旅馆都挤爆了。河南省一名副省长在京坐镇,确定目标是切得1/13份额;安徽省迅速报出446个项目,其有史以来最大交通项目──总投资高达257亿元的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──已获中央批准;东莞市发改局长已进驻北京一月有余,正在筹建驻京办事处;合肥市专门成立了“落实国家宏观调控”领导小组,由两位市级官员分任北京、合肥工作组组长。短短十几天之内,每个省市都已上报了至少100个项目。与此同时,各地、各部门也都紧跟中央步伐,应声出台“扩大投资”计划:云南5年内将投资3万亿,广东2.3万亿,北京1万亿,铁道部2万亿,交通部5万亿……总之是一派你追我赶、大干快上、热火朝天的景象。
能否收到效果令人生忧
形势是好的,但这样大的投资规模,又这么急促,有如大跃进一般,能否把钱都花到正地方、都收到预想效果,却又不能不让人心生隐忧。
一忧“三驾马车”失衡。4万亿方案的重头戏是加大投资、铺新摊子、上大项目,而对拉动经济的另外两条腿──内需和外贸,助益不大,特别是对嗷嗷待哺的外向型中小企业,救助力更有限。
二忧18亿亩耕地红线难保。这次动静太大、动作太急、势头太猛,各地争相跑马圈地,恐会越过征地红线,殃及粮食安全。
三忧重复建设抬头,产需失衡再现。一些热门产品(例如水泥之类建材)急剧增长之后,可能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。
四忧投资重心转移,有违中央初衷。国务院关注的重点是改善民生,以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为重中之重,计划为此投资9000亿元,占到总盘子的22.5%。这是非常明智的。而地方政府总惦着形象工程、政绩工程,其投资意向重点还是铁路、公路、电站等基础设施,据说有些中央三令五申要控制或禁止建设的高耗能、高污染项目,也在跃跃欲试。如果这类项目蒙混过关,是福是祸就很难说了。
五忧质量难保,怕会出现“豆腐渣”工程。“出手快”、“40天敲定项目”,有些慌不择路的感觉。这些投资都是几十上百亿元的大项目,理应“准”字当家、“稳”字保驾,每一立项都应全面考量、充分评估,经法定程序确定,一步不可少、一步不可乱。现在这样仓促上马,难免又会出现大跃进年代的“三边工程”:边报批、边设计、边施工,不但会造成窝工、返工、浪费,也难保工程质量。这方面教训太多了。最近杭州地铁施工现场塌陷事故,缘于“违反安全原则”、“工程分段转包”、“工人未经安全培训”等五条原因,其中又以“加快施工进度”、不断掀起大干高潮、不断搞“节日献礼”为最要命的一条。这次国务院虽明确提出了“措施要准”,但常言说得好:忙中出错。在急如星火、乱成一锅粥的氛围里,想把每个项目都搞得妥妥贴贴、有条不紊是很难的。
“自体监督”思路断然不灵
六忧贪腐丛生。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工程项目从来都是权力寻租的好机会。尽避有人提出“全程审计”、“阳光操作”的良策,但想在每个项目的立项审批、施工招标、材料设备选焙、工程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完全杜绝贪腐行为,恐怕是不现实的。看看前些年有多少交通厅长、公路局长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落马,就不能不为这新一轮投资大潮而担忧了。中央虽已为此作出特别部署,专门成立了防止贪腐的“跨部级督察小组”,但也未必就是真神。中纪委早就有向各部委派驻“纪检组”制度,每年审计下来,还不是稀里哗啦,问题成堆,吓死人。联想到环保部管不了企业排污、质监局查不出食品毒素、安监局止不住煤矿爆炸,有的地方连纪委书记都照样进了班房的现实,就不难明白,要想彻底防腐倡廉,靠“左手打右手”这种“自体监督”老思路是断然不灵的,非在体制上有大改革不可。
也有人对这4万亿投入大动作提出不同看法,说这完全是政府主导,很有些“计划经济”味道,效率、效益、效果未必很好。他们认为,还是藏富于民(增大减税力度、提高工资、扩大医疗教育方面公共支出),刺激民间投资为好。
作者为资深传媒人
注明: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,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!
标题:喜忧参半的四万亿投入 地址:http://www.hr63.com/news/hangye/1523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