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版权归原作者。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。)
北京关于地铁规划请愿事件
地铁6号线东段高压线的“入地”事件:地铁6号线原规划是东五环至通州走高架线,高架线路附近的居民表示强烈反对。北京市规划委考虑了市民的意见后,最终选择了花费不菲却真正便民的方案:把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设置为地下线路。
地铁5号线增设天通苑站事件:按照地铁5号线原规划,人口稠密的天通苑社区只设一站。为了在天通苑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再增加一站,天通苑居民组织了万人签名活动。北京市规划委经过调查研究后,多花了7000多万元人民币增设了天通苑站。结果,天通苑站是5号线车站里客流量最大的站点之一。
宛平居民万人签名呼吁14号线南迁事件:11月22日、23日,丰台区宛平地区居民发起万人签名活动,呼吁14号线南迁,在宛平城的雕塑园或西道口设站,缓解该地区居民的出行压力。该地区居民在签名结束后,将条幅送往北京市规划委,希望政府设站时考虑其意见。
丰台花乡万人签名活动正在酝酿中:从11月开始,丰台花乡的几个居民区论坛都热烈地讨论着地铁9号线和10号线的站点增设问题。居民们酝酿,如果得不到北京市规划委的满意答复,将模仿天通苑等社区居民,进行请愿活动。
新闻评论
勿让民意成事后诸葛
地铁沿线居民对自身权益的维护,对公共事务的热心参与,都表现出可贵的公民意识。而居民都能选择理性的方式表达意见,更让我们对城市社区自治的未来充满希望。
我们也看到,网络发动、万人签名固然是合法合理的表达方式,但严格说来,还是非常规的手段,或者说不是正常的解决机制。由于缺少规范决策参与的程序,缺少政府与公众的对话互动,其结果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。
这些年来,北京市地铁建设可谓速度惊人,但一条地铁新线路如何设计规划,如何排定开工的顺序,如何设置站点,似乎缺少征求民意这个应有的程序。政府和专家的视角是宏观的,民众的视角是微观的,前者却永远无法替代后者。
从5号线到14号线,我们看到了构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中,设立公民参与机制的必要性。如果说社区居民都只能以集体签名的方式来表达意见,民意总在规划之后,这种事后诸葛,不免让人担忧。正常的决策机制应该是:首先,有关公共交通规划的建设信息及时公开,每一项变动都公告利益相关人,而不是民众上网查询才偶然发现。其次,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不再是“隐身人”,他们想什么,正在做什么,都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。公众诉求可以找到明确的对象、便捷地向上传递,政府和民众间建立起公开的对话通道。再其次,一切都有规范的程序,比如,每一条地铁线路在开建前,都应召开听证会,听取各方意见。社区居民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对社区增开地铁站进行论证,这种论证应成为重要的决策参考。上述机制,还可以避免相关利益集团对公共规划的侵扰。
总而言之,如果说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是一纸宏大的蓝图,那么民众不该只可对其远望或仰视,他们应当可以走近它、审视它,对它的每个细节进行斟酌。
另外,城市规划的决策越是民主公开,越有可能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正确率。以地铁建设为例,多一个站、少一个站,长一公里、短一公里,其背后不仅是投资的多少,更意味着庞大的社会效益的添损。多方参与、慎重把握将有利于地铁建设决策的科学和合理,更保障社会公平、更以人为本,从而大大减少或降低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。尊重民意、扎实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,是负责的做法。相反,贪多求快,轻忽民意,是不明智的选择。(本报综合报道)
注明: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,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!
标题:地铁规划:别让民众缺席 地址:http://www.hr63.com/news/hangye/152360.html